科学家证实患病的血管与大脑进行通信。一支国际团队,包括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首次证明堵塞的动脉与大脑之间交换了神经信号。这一先前未知的电路的发现是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解上的突破,这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疾病,会在动脉内最内层形成斑块。研究发现,在老鼠身上发现了新的神经束,在动脉患病的外层形成,因此大脑可以检测损伤的位置并进行通信。团队收集的早期证据表明,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人类动脉中。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将来可能会为导致动脉管腔逐渐收窄、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及其他问题的疾病的新治疗方案铺平道路。根据科学家的说法,信号沿着含有斑块的动脉经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处理了这些信号后,信息会传回受影响的血管。领头科学家来自慕尼黑大学心血管预防研究所的 Sarajo K. Mohanta 博士表示:“近几十年来,没有人问过动脉和大脑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没有被神经供应。但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是一个斑块,而是整个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我们有关其外层的发现非常相关。”“长期来看,我们希望最终能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尽管这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家通过感染神经细胞称为神经元的病毒,该病毒的抗体会产生荧光迹象,从患有疾病的动脉到大脑的路线中追溯神经电路。他们随后能够跟踪这些迹象,使他们能够比较健康老鼠和患病老鼠,直接识别电连接。在接受实验疗法的老鼠中,那些神经连接被切断,动脉粥样硬化比对照小鼠更少发展。参与该研究的曼彻斯特大学神经科学家 D"Agostino 博士表示:“今天,我们不仅具有可视化的工具,还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开启或关闭连接大脑与身体的神经束。这让我们更加了解大脑和其他身体部位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如何连接在一起。”神经科学家和大学教授 Andreas Habenicht 教授表示:“动脉有三层,尽管斑块只存在于最内层。科学家长期以来都知道最内层不会被神经纤维供应。因此,人们从未问过在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下神经是否与动脉接触,所以这可能会带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理解。”团队揭示,在血管的外层存在的被称为受体的分子感知器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受体通过识别炎症信使确定斑块的位置以及血管的炎症部位。然后神经末梢的受体将炎症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发送到大脑。大脑处理这些信号,然后向发炎血管发送一个压力信号。这会负面影响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也会恶化。来自罗马大学和意大利 Neuromed 研究所的 Daniela Carnevale 教授和 Giuseppe Lembo 教授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了在患有疾病的动脉和大脑之间的电连接被切断的老鼠。在接受实验疗法的老鼠中,动脉粥样硬化比对照小鼠更少发展。图示:动脉外层(深层膜)中的神经束呈现为红色、荧光丝状。 新生神经束呈现为绿色、荧光丝状。图片来源:Sarajo Kumar Mohanta 博士生物介质抑制动脉供血的心脏动脉,显示有显著的动脉粥样硬化和明显的管腔狭窄。文章“神经免疫心血管界面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可在此处获得 DOI: 10.1038/s41586-022-04673-6。